学历歧视:就业路上的 “拦路虎”
2024 年 11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 “三严禁” 的要求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以及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这无疑是在向就业市场上的学历歧视问题 “亮剑”。但学历歧视这一现象,早已在就业市场中根深蒂固,成为众多求职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路上的 “拦路虎”。
在如今的校招市场,学历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将求职者划分成不同的群体。985、211 高校毕业生似乎天生自带光环,在求职中占据优势,而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则常常面临诸多限制。有双非高校学生无奈表示,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在招聘的第一关就被拒之门外。不仅如此,“第一学历” 也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金本、银硕、铜博” 等观念甚嚣尘上,不少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仅仅因为第一学历不够 “亮眼”,就被企业婉拒 。
前程无忧对 1300 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调研显示,7 成受访者曾遇到 “第一学历限制”。其中 4 成受访者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学历限制字句,近 3 成受访者感受到 “隐形门槛” 。本科 985/211 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 offer 的人数是双非院校求职者的 1.8 倍,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 “第一学历歧视” 的普遍性。在真实职场中,不同类型岗位的学历歧视表现也各有不同。技术类岗位虽看重个人能力,但当求职者技术水平相当时,学历也会成为评估薪水的参考;而人事、运营等非技术类岗位,对学历层次的划分更为严格,不少企业招聘的应届生多为本硕均在 “985” 高校就读,或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
学历歧视面面观
(一)校招中的学历 “门槛”
在校招这个竞争激烈的战场上,学历成为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许多企业在招聘时,直接将 985、211 高校作为优先考虑对象,甚至有些企业明确表示只招收这些名校的毕业生,双非高校的学生连投递简历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卡毕业院校层次的现象,使得校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公平性 。
更让人无奈的是,不同学历在薪资待遇上也被 “明码标价”。一些大厂采用 “按校定薪” 的规则,根据应届生的毕业院校确定薪酬待遇。从网络上流出的校招薪资标准表可以看到,企业将应届毕业生划分为多个档次,每档薪资差异巨大。最高档的毕业生可能获得 41 万年薪,而双非本科毕业生的年薪与之相比,可能只有其四分之一甚至更少。这种薪资上的巨大差距,不仅是对双非院校学生的不公平对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历歧视的严重性 。
(二)“第一学历” 的 “紧箍咒”
除了毕业院校层次,“第一学历” 也成为了求职者头上的一道 “紧箍咒”。所谓 “第一学历” 限制,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关注求职者的最高学历,还对其第一学历进行严格审查,并以此作为筛选的重要依据 。
前程无忧的调研数据显示,7 成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职场人曾遇到 “第一学历限制”。其中,4 成受访者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 “985/211 本科优先”“仅限统招 / 全日制本科” 等字句;近 3 成受访者虽未看到明确标注,但在应聘时仍感受到了 “隐形门槛” 。本科 985/211 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 offer 的人数是双非院校求职者的 1.8 倍,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了 “第一学历歧视” 在招聘中的普遍性,以及对求职者应聘结果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不同岗位的歧视差异
在真实的职场中,学历歧视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对于技术类岗位,虽然个人能力是首要考虑因素,但当求职者技术水平相当时,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就会成为公司评估薪水的参考 。比如,两位技术能力相当的求职者,一位毕业于 985 高校,另一位毕业于双非高校,在薪资谈判时,985 高校毕业的求职者往往更具优势。
而在非技术类岗位,如人事、运营等岗位,对 “第一学历” 的层次划分则更为严格。这些岗位更在意应聘者各级学历就读院校的含金量,不少企业近年来招聘的应届生绝大多数本硕均在 “985” 高校就读,或者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在一些企业的人事招聘中,即使应聘者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和出色的面试表现,但如果第一学历不是名校,也很难通过简历筛选这一关 。
学历歧视:原因剖析
(一)观念作祟
传统观念在学历歧视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学历仿佛是评判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社会长期以来对名校学历的盲目推崇密切相关。人们往往认为,毕业于 985、211 等名校的学生,就一定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素质,而双非院校的学生则相对逊色 。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努力。
在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名校情结” 深入人心。家长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努力考上名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未来;企业在招聘时,也倾向于选择名校毕业生,觉得他们更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这种观念的传播,使得学历歧视在社会中逐渐固化,成为一种难以打破的 “潜规则”。
(二)企业 “偷懒”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为了提高招聘效率,降低筛选成本,往往会采取一些简单的筛选方式,而单纯以学历筛选人才,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在面对大量的求职简历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全面了解每一位应聘者的真实能力和潜力,于是学历就成为了他们最容易获取和比较的信息 。
这种 “偷懒” 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招聘效率,但却忽视了应聘者的真实能力,导致了人岗不匹配的问题。一些有能力、有潜力的双非院校学生,因为学历不够 “亮眼”,被排除在面试之外;而一些名校毕业生,虽然学历高,但实际能力并不一定能胜任岗位工作 。长此以往,不仅会浪费人才资源,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政策执行难
尽管教育部多次出台政策,严禁学历歧视,如 2024 年 11 月印发的《关于做好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 “三严禁”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一些企业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依然我行我素,在招聘中设置学历门槛 。另一方面,对于隐性歧视,如 “第一学历” 限制、暗示性的学历偏好等,监管难度较大,难以有效禁止 。政策执行不到位,使得学历歧视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
消除学历歧视,多方努力
(一)政策完善与严格执行
政府在消除学历歧视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和定性 。目前,虽然有一些政策对学历歧视进行了限制,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界定模糊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标准,让企业和求职者都能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属于学历歧视。
同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存在学历歧视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 。可以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整治等方式,加大对招聘环节的监督检查频次,确保企业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于违规企业,要依法予以处罚,包括罚款、曝光等,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 。
(二)企业转变人才观
企业作为招聘的主体,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摒弃 “唯学历论” 。学历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但它绝不是评判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个人的能力、潜力、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往往对工作的成效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
企业应完善人才筛选机制,不能仅仅依据学历来筛选人才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面试、技能测试、项目实践等,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潜力 。在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应聘者业务潜力的审核,根据岗位需求,选拔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招聘的质量,降低员工流动率,还能为企业节省招聘成本,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
(三)高校优化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高校应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求职技巧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历只是进入职场的一块敲门砖,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
(四)社会观念转变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摒弃 “唯学历论” 的陈旧观念 。要形成一种以能力和贡献评价人才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机会 。媒体应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报道一些学历不高但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案例,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同时,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学历 。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学历并不是决定未来的唯一因素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只有社会观念得到根本转变,学历歧视问题才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
拒绝学历 “标签”,拥抱多元人才
学历歧视的问题,犹如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影响着无数求职者的命运。它不仅剥夺了求职者平等就业的机会,让许多有能力的人被埋没,也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这种以学历为唯一标准的选人方式,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它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和个人的努力与潜力 。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而不是被学历 “标签” 束缚的人才 。企业应该摒弃 “唯学历论” 的陈旧观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发现和培养人才 。政府应加强监管,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转变观念,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
拒绝学历 “标签”,拥抱多元人才,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不仅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破学历歧视的枷锁,迎接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