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医院2025年度博士后招聘
深圳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全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综合救治能力最强的市属医院。是广东省“登峰计划”首批九家重点建设医院之一。在“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医院的考核等级为A+,连续6年跻身“国考”A+等级。2023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入选《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综合百强,位列深圳市第1名,15个学科提名复旦华南区专科声誉排行榜。在2023年7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我院入选100强。医院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1个,获批肺脏器官移植资质,建成航空救援基地并完成首飞,是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机构,有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6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老年医学)、广东省临床重点学科17个、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17个;有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19个,有市级及以上临床质量控制中心18个,深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呼吸疾病、老年医学),是深圳市老年痴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先后引进钟南山、董家鸿等院士团队等44家知名学科团队签订“三名工程”协议;共有深圳市高层次医学人才75名。在最新发布的全市43个病种绩效监测中,我院20个病种出院人数在16家市属医院中排名全市第一。
历年来,医院高度重视博士后科研队伍建设,从扩容、提质、联培等方面,全面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博士后工作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发挥博士后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博士后。
一、招聘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身体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有海外经历的年龄可以放宽);
2、国内外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药学、理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学、人工智能、医工交叉、图像识别、计算机、机器学习等相关专业(详见招收方向);
3、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一篇中科院二区以上或者影响因子5分以上SCI论文;
4、外籍人员需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获得博士学位(不含境内,排名以当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为准);
5、均招收临床规培型博士后;
6、具有敬业精神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责任心强,有良好的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聘期待遇(最高可达67.6万):
1、在站期间博士后待遇,分A、B、C三个层次,资助三年:A级37.6万元/年、B级27.6万元/年、C级24.6万元/年(税前,含住房补贴);
符合条件的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可按以下情况给予在站生活补助之一:
(一)符合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来本市从事博士后工作的,给予每人 60 万元在站生活补贴;
(二)符合省在站博士后每人总额 30 万元生活补贴资助条件的,市财政给予每人 12 万 元在站生活补助;
(三)其他人员,市财政给予每人 36 万元在站生活补助。
2.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本单位同类在职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公积金等“五险一金”福利待遇;
3、在完成博士后相关级别基本工作量后,可享受医院科研成果奖励;
4、博士后人员进站可选择落户深圳,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5、优秀的出站博士后,可优先入职我医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临床工作;
6、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享受深圳市政府30万科研补贴,给予每人36 万元出站留(来)深生活补助;海外QS前200毕业的出站博士后并留粤工作,可申请省海外人才留粤补贴40万(分三年申请)。
三、招收方向
学科 | 主要研究方向 |
呼吸病学 | 1.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 2. 慢阻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 肺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 5. 免疫失衡与呼吸疾病; |
神经病学 | 1. 神经病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
医学影像学 | 1. 医学影像和分子影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
消化病学 | 1. 消化道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麻醉学 | 1. 麻醉学基础与药理学研究 |
风湿免疫学 | 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组学与医工交叉研究; 3. 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药物及临床研究 |
传染病学 | 1. 病毒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心血管疾病 | 1. 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心脏康复系统研究; 3. 糖脂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4. 神经递质调节与心血管疾病 |
肾脏病学 | 1. 肾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血液病学 | 1. 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普通外科学 | 1. 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结直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 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骨科学 | 1. 骨质疏松病理机制及修复研究; 2. 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生物材料的研究; 3. 手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 | 1. 干细胞分化与直接重编程; 2. 干细胞临床前研究; |
肿瘤学 | 1.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逃逸; 2. 抗肿瘤治疗新靶向药物及机制; 3. CTC与肿瘤耐药; 4. 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肺小结节的发生及进化机制; 5. 肿瘤的靶向诊断与治疗; 6.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肿瘤放疗学 | 1. 恶性肿瘤放化疗疗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产科学 | 1. 生殖免疫学; 2. 干细胞再生医学和转化医学; |
核医学 | 1. 肿瘤微环境及分子成像及转移癌核素靶向治疗; 2. PET、SPECT显像剂及治疗放射性药物的研究; |
神经外科学 | 1. 神经肿瘤和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
内分泌学 | 1.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重症医学 | 1. 重症肾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重症胃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 重症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4. 感染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5. 肠道菌群及代谢物与器官功能障碍研究 6. 重症营养临床研究 |
皮肤科学 | 1. 皮肤肿瘤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材料、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应用等医工交叉研究; 3. 毛囊发育、再生和病理及脱发机制; 4. 遗传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研究 |
生物医学工程 | 1. 生物材料及其产品; 2. 组织和干细胞工程; 3. 药物控缓释系统; 4. 生物信息和药物筛选 |
药物学 | 1. 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系统发现药物作用靶点; 2. 细胞内稳态的调节与衰老和疾病的关系调节机制; 3.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与相应干预药物的研发; 4. 肿瘤信号通路调控机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 |
老年医学 | 1. 老年疾病全疾病周期管理模式研究; 2. 老年疾病人群队列建立、预警及干预技术研究; 3. 老年疾病人群队列和样本资源库建设; 4. 衰老和老年疾病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 5. 抗衰老新技术、新方法 |
眼科学 | 1. 炎症相关性眼病的机制研究;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及抗炎治疗; 3. 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数据的致盲性眼病预测模型和防控平台建设 |
新生儿学 | 1.新生儿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材料、人工智能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等医工交叉研究 |
检验医学 | 1. 慢性炎症微环境下纤维化、肿瘤发生发展新型生物标记物筛选及相关机制研究; 2. 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健康医学 | 1. 健康医学与自主医学 |
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学 | 1. 重症烧伤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 2. 医工交叉研发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材料。 |
胃肠学 | 1. 胃肠癌个体化精准微创诊疗; 2. 肿瘤类器官培养与药敏的临床应用与转化。 |
中医学 | 1. 中西医结合专业 2. 中医内科专业 3. 肾病代谢病方向 |
肝胆胰学 | 1. 肝胆胰肿瘤治疗及机制研究 2. 肝胆胰肿瘤治疗与转化应用研究 |
乳腺学 | 1.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早期检测; 2. CTC和ctDNA检测; 3. PDX动物模型和药物敏感性; 4. 肿瘤耐药研究 |
泌尿学 | 1. 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疾病的微创治疗研究; 2. 泌尿外科肿瘤的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治疗研究; 3. 泌尿系肿瘤免疫逃逸研究 4. 泌尿系肿瘤免疫原发性耐药机制基础及其转化应用 |
胸外学 | 1. 人工智能肺癌早筛分诊系统; 2. 肺结节多组学研究; 3. 肺癌复发转移机制; 4. 肺移植免疫学和转化研究 |
骨关节学 | 1. 应用干细胞和基因及新型生物材料治疗骨; 2. 关节软骨缺损和骨性关节炎 |
脊柱学 | 1. 老年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和转化医学研究 |
手足显微学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 2. 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脑重塑机制; 3. 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 |
妇科学 | 1. 妇科肿瘤机制研究; 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3. 妇科复杂疑难疾病诊治研究 |
口腔医学 | 1. 龋病微生物学研究; 2. 口腔疾病免疫微环境研究; 3. 口腔材料与转化研究 |
超声医学 | 1. 心血管超声医工交叉; 2. 超声人工智能; 3. 超声分子影像 |
身心医学 | 1. 心身医学领域; 2. 心血管疾病的心身医学研究; 3. 心脏康复领域; 4. 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 |
放射医学 | 1. 肿瘤放射影像多模态研究; 3. 医学影像组学研究; 4. 医学成像技术研究; 5. 图像重建和图像处理研究 |
护理学 | 1. 老年护理 2. 慢病管理 3. 消化专科护理 |
四、应聘程序及联系方式:
1、将个人简历发送至邮箱kyjxb@szhospital.com,主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姓名”。
2、博士后工作站将对简历进行初筛,后将符合要求者推送至相应合作导师,合作导师与应聘博士进行面试。
3、博士后工作站全力协助面试通过的博士后进站。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755-22942803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深圳市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邮编:518020
——————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
耿庆山
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Heart and Mind》主编,《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副主编。曾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团队在心身医学和心脏康复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国内首创 “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并在我国人群首次在非阻塞性冠心病中明确其普遍性。在国内首次开展心梗患者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心衰急性期患者的运动康复,并以此建立安全有效同质化心脏康复系统。
研究方向:1、心身医学领域:心血管疾病的心身医学研究;2、心脏康复领域: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
陈纯波
教授,主任医师,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暨南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应急(灾难)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IF:4.7)编委会副主编等。主持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7项,累计注册RCT及前瞻性队列研究15项,科研经费累计1300余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IF大于5分30余篇),中科院一区20余篇,总被引次数1800余次,其中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H指数23。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四)、广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各 1 项,软件著作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完成转化3项。
专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领域:重症肾脏临床与基础研究;重症营养临床研究;肠道菌群及代谢物与器官功能障碍研究;重症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王光锁
教授,外科学博士,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人工智能辅助治疗基地主任,广东省胸外科内镜培训基地主任,广东省胸外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广东省胸外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胸部肿瘤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胸腺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外科应用专业委员会会长,深圳市控制吸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先后获评:提名全国卫健先进工作者、广东医院优秀临床科主任、岭南名医、南粤好医生、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 ”、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深圳好医生等荣誉称号。先后承担10余项海外孔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科研课题,累计,科研经费1100万。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数篇,参编专著7部,获得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①肺部结节(尤其小肺癌)的优化处理;②纵隔肿瘤特别是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微创处理;③食管癌的微创处理;④擅长复杂肺癌、胸壁、纵膈肿瘤、气管原发和继发肿瘤的切除与重建肺癌复发转移机制、人工智能影像-液体活检肺癌早筛分诊系统、(多发)肺结节多组学研究、肺移植免疫学。研究方向:从事人工智能肺癌早筛分诊系统、肺结节多组学研究、肺癌复发转移机制、肺移植免疫学和转化研究。其中“癌症甲基化基因诊断技术及试剂盒”已成功转化300万。
刘凯胜
教授,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工作,主要探索解析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发靶向治疗的小分子药物及药物递送系统。发表SCI论文52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2022,2023)、ACS Nano、Molecular Cancer (2020,2020,2022)、Cancer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MBO reports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2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在内的各类课题共计8项;兼任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药品食品智能制造工程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毒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申请发明专利9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研究方向: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及药理研究;肿瘤诊疗标志物筛选。
康林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大数据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分会委员,负责临床生物样本库的日常工作与管理,致力于衰老相关疾病的基础与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著30 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Cardiovasc Res, Br J Pharmacol, Diabetologia, Front Endocrinol等相关专业期刊。
郭毅
教授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主任,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留学德国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擅长脑血管病、神经调控、认知、心身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在国内首先开展基于脑电的脑疾病脑网络组图谱方面的研究以及基于脑电的经颅磁刺激研究。与霍普金斯及斯坦福大学开展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旨在建立华南地区最大的神经病学疑难诊断及无创神经调控治疗平台。
赵军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医院及Schepens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龙华分院副院长(原深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第七届南粤好医生。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 1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CR一/二区期刊Elife、Br J Ophthalmol、Biomaterials、 Front Immunol及Int J Nanomedicine等发表SCI 收录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在白内障、青光眼、新生血管性眼病、遗传或免疫相关性眼病及多组学、纳米技术在眼科的应用等方向均有研究开展。拟招收博士后人员的专业要求:具有医学相关的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对眼科疾病研究感兴趣的人员;或具有基础研究经历的眼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人员。
邹良玉
教授,博士、主任医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者。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神经病学学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神经病学学会痴呆学组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卒中后认知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脑与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阿尔兹海默病临床与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9项。共发表SCI论文近30篇。
王立生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科主任、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态,探索双歧杆菌对大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在2014年王立生主任作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双歧杆菌抗肿瘤及抗炎效益的研究》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2007-2016年,本团队获得省级立项课题6项,深圳市级课题28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国外SCI发表论文4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5.4分。发明专利60余项。本团队现有博士后指导老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目前共招收博士后1人;博士生4人,毕业3人;硕士生25人,毕业20人。
张欣洲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主任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肾脏病预防与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肾脏疾病诊治及预后,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等领域。近年来主持参与省市科研课题近20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领域权威期刊The Innovation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主编《深圳市血透相关质控指标集及数据采集标准规范》(2022)等著作,参与编撰指南共识《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临床指南》等3项,202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1.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及调控手段研究;2.肾-脑轴互作调控机制研究。
徐金锋
教授,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超声科学科带头人,暨南大学及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美国OHSU及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从事超声医学工作36年。主要研究方向:腹部及浅表器官超声。擅长肝硬化、肝癌、甲状腺及乳腺结节、颈部血管等疾病的超声诊断以及超声介入诊疗。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制定全国甲状腺及乳腺超声诊断指南,作为组长牵头制定深圳市超声检查指南与规范,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及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连续多年获岭南名医称号,2023年获第三届深圳医师奖。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及第九届腹部学组副组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专委会副主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医科院及深圳市科创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23 项;发表SCI论文 120余 篇,被引 2000 次,最高影响因子IF 22.3,入选2022年全国超声医学高产学者排行榜前 10 名;获教育部及省市级科技奖励 4 项,主编专著 5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8 项。
李明娥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妇产科基地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机器人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盆底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卫生学分会委员会 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深圳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阴道镜与宫颈病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擅长妇科肿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复杂疑难疾病诊治。
罗伟香
护理部主任 护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护理及助产专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临床护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深圳市“菁英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华护理学会决策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整形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高压氧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护士进修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护理学报》、《国际护理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编委。主编、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15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25篇,一作/通讯作者18篇,IF:83.69;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承担省自然1项、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转化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项,牵头制订深圳市地标2项,参与指南、标准撰写5项。
主要研究方向:老年护理、慢病管理、消化专科护理。
郑雨燕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14年晋升主任医师。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口腔医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深圳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口腔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服务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口腔医院分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卡尔古斯塔夫医学院研修学习。临床方面在牙体牙髓疑难疾病诊疗、显微牙髓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曾获得第六届“南粤好医生”称号,第二届全国根管治疗技术竞赛B1组(非专业院校高职组)一等奖,第一届广东省根管治疗技术竞赛高职组一等奖。主持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2部,申请专利3项,主持临床研究1项。研究方向包括龋病微生物学,口腔疾病免疫微环境研究,口腔材料学。
陈荣昌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现任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累计IF>200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和三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获得专利22项;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中国呼吸医师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王继刚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科室主任。科室现由博士、硕士等三十余人组成,其中包括中组部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1名和青年人才1名,骨干科研人员分别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顶尖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1、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系统发现药物作用靶点2、细胞内稳态的调节与衰老和疾病的关系调节机制3、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与相应干预药物的研发4、肿瘤信号通路调控机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截至目前已获批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将成果发表在NEJM、Science、Cell等国际期刊。
李斌
医学博士,深圳市人民医院副研究员。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师从甄永苏院士,随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深圳市人民医院以特聘高端医学人才身份从海外引进,现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递送系统、基因编辑技术、抗肿瘤药物等,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Protocols, Cell Research, Nano Letters, Cell Report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交叉学科发表SCI论文12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4篇,中科院分区1区论文6篇)。参编英文专著1本,申请国际专利3项,中国专利2项,国际学术会议Keystone Symposia特邀报告1次。
孙继超
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外优青、国际阿尔茨海默协会青年研究员。主要研究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无膜细胞器(相分离)的调控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等重要生物学问题。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干细胞疾病模型、CRISPR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生物成像、光遗传学等技术,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器及蛋白转运、细胞代谢等进行研究,解释致病机理,开发新的临床治疗手段。
研究领域:1. 神经生物学(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药物开发、干细胞分化疾病模型);2. 细胞生物学(细胞器及蛋白质转运、相分离机制研究);3. 生物化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代谢)。
主要成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Developmental Cell等期刊。
张江林
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深圳市卫生健康系统特聘岗位人才B类,入选深圳市卫健委“菁英人才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新星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获批1000万“三名工程”项目,在研经费共160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余人。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恶性黑素瘤、鳞状细胞癌、疤痕疙瘩等皮肤良恶性肿瘤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2.皮肤科疾病的材料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医工交叉领域跨学科研究;3.毛囊发育、再生和病理及脱发机制。
罗晓光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暨南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出站。在帕金森临床诊治、DBS手术、神经免疫基础研究等领域深耕多年。深圳市实用型医学人才(I类)。深圳市实用型医学人才( I 类),深圳市卫生菁英人才(学科带头人层次),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帕金森质量控制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帕金森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研究型医院神经病学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MDT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神经疾病修复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长期出诊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十余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三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承担深圳市重点、重大 课题各一项。之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现《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IF8.0 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3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2017)。在研深圳科创委可持续发展课题一项。
吴超然
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院麻醉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麻醉学博士后。先后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教授。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委员、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1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临床擅长心胸及神经外科麻醉,基础研究领域为术后疼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及省市级课题多项。在Stroke、Pain、Anesthesiology等神经科学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熟练掌握疼痛动物模型制备、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多重染色、免疫电泳、免疫沉降(ELISA)、定量RT-PCR、原位杂交(ISH)、电生理(单神经纤维记录、膜片钳)等实验技术。
孙雨龙
博士,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A类人才。曾任Mayo Clinic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附属的深圳市骨科研究所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肌腱韧带生物力学、力学生物学、修复、重建、愈合和软组织粘连防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发表80余篇科研论文,其中SCI论文近70篇。是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常务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骨科基础研究学组委员、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李广恒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骨关节外科主任。国际华裔骨研学会(ICMRS)终身会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创新与转化基础学组委员、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国际会员、美国骨科研究协会(ORS)会员。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获得ECFMG美国行医资格认证证书。留学归国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B类、深圳市菁英人才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匹兹堡大学骨科与俄立冈健康&科技大学骨科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干细胞和基因及新型生物材料治疗骨、关节软骨缺损和骨性关节炎,团队于2021年获评深圳市骨软组织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专职科研人员5人。
余章斌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2022年被深圳市人民医院以高层次医学人才身份引进,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3篇,获得科研成果20项,其中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3项;获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2.新生儿相关疾病的材料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医工交叉领域跨学科研究。
袁小澎
医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炎症微环境下纤维化、肿瘤发生发展新型生物标记物筛选及相关机制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
汤冬娥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病、遗传病等临床科研工作。深圳市医学会第三届医学遗传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会员。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项目,同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级、省级等成果奖8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等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1、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多组学研究;2、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表观遗传研究;3、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诊断靶点及其机制研究;4、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治疗及应用研究。
熊兵
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主任,烧伤与创面修复研究所所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从事烧伤、创面修复,整形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重症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临床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学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
擅长:1、特重烧伤患者的救治;2、各种急性、慢性创面的皮瓣修复。
研究方向:1. 重症烧伤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 2. 医工交叉研发促进创面愈合的新型材料。
刘雪燕
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深圳市“重症感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哈佛医学院、德国、韩国访问学者。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学住培基地主任,从事重症医学25年。主要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25项,包括主持2024年科技部重大专项子项目:免疫表型导向的慢性危重症针对性免疫防治策略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 );主持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子项目:“噬菌体疗法的应用和人工噬菌体的评价”;主持2024年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基于快速光纤SPR检测技术在脓毒症病原学及耐药基因的应用研究”;主持2023年深圳市科创委科技重大专项:“专2023N044 基于光学/汗液传感技术适老化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等脓毒症及重症医学相关课题。发表脓毒症相关论文70篇,其中SCI论文31篇,2022年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主要基础及应用转化研究方向:脓毒症免疫与炎症、细菌耐药、肠道微生态、高脂血症。
杨传彬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发表SCl论文50余篇,近五年部分文章以第-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Autophagy(4篇)、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2%)、Redox Biology、JCl Insight、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Clinical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等杂志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面上及重点项目、香港卫生署医疗卫生研究基金等多项课题。兼职多种药理学杂志如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等杂志的审稿人。
研究方向:自噬的分子机子及以自噬为靶点的药物研发: 天然药物及中药的起点发现及作用机制。
鲍世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外科基地主任,兼任深圳市医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学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委员等职。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2018、2019年连续3年获得“岭南名医”称号。曾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科技创新研究项目5项,在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深圳市科技进步奖1项。
尹达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暨南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组委员。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预防与治疗分会 青年委员、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心血管学科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CCI)杂志中文版编委。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孙鑫
深圳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深圳市优青、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分会血流动力学与重症超声专业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病器械辅助治疗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TT)中国分会青年委员,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药理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杂志青年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通讯编委。先后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国自然面上项目、深圳市优青等科研项目 8 项,参与国自然重大仪器项目、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 3 项。目前已发表 SCI 收录文章 45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 SCI 收录文章 23 篇(中科院一区 12 篇)。授权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5 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 3 项。
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新型治疗技术。
刘华东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兼任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女性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擅长冠心病、瓣膜病、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治,擅长心血管危重症的抢救,在深圳率先开展经皮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及经皮主动脉瓣换瓣术,在复杂冠心病、主动脉、外周血管疾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心肌重构。
周文斌
主任医师、暨南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专业,2017-2018在西北大学Lurie Cancer Center乳腺中心学习。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表肿瘤整形学组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质量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甲乳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医生杂志》和《Frontiers in Oncology》编委、《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审稿专家。承担广东省基金1项,深圳市课题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
主要研究方向: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早期检测、CTC和ctDNA检测、PDX动物模型和药物敏感性、肿瘤耐药研究等。
王凌伟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政负责人、深圳市重点学科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市医防融合呼吸项目组组长、深圳市呼吸系统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执行PI、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科技部重大专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实验动物模型研发剂应用》首席科学家,2005年入选中国卫生部国际资源后备人才库人才,2010年德国柏林EVANGELISCHELUNGENKLINIK医院进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分会 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 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1、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与免疫研究;2、慢性气道疾病精准治疗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究计划、深圳市可持续发展重大专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深圳市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基金等10余项。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华医学杂志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著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陈超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暨南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师从著名骨科专家唐佩福院士,从事手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2015年-2021年赴纽约大学医学院Skirball研究所工作,师从神经生物学教授甘文标,聚焦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脑重塑机制和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深圳市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手外科学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创伤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手外科学会 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 副主任委员。Injury、Microsurgery、中华创伤杂志、手术电子杂志审稿专家。科研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SMART深圳市医科院临床专项资金、博士后面上基金(58批)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一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文章41篇。
专长:手外科、足踝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领域:1.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2.神经病理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3.肢体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
史菲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肺功能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急性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委会委员等。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0余篇;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未来”杰出急诊医师荣誉获得者、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深圳市优秀医师奖、2020-2022年度岭南名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6项;作为副主编撰写学术专著《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哮喘》、副主译编写《临床呼吸病学》,并参编《肺曲霉病临床诊治评析》等多部人卫出版社专著。
研究方向:哮喘的炎症免疫机制及个体化治疗;脓毒症的炎症免疫机制及其干预治疗; 耐药菌感染的机制及其干预治疗。
姜昕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老年医学科主任。目前社会任职主要有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疾病与控制专委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和健康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师协会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缓和医疗分会副会长,深圳市医防融合老年病学项目组组长。主持国自然1项,省市级及院级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省市级科技奖4项,参编国家教材及专著3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Aging Medicine》编委,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客座主编。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的交叉领域,围绕心血管衰老的神经重塑机制、心脑双向交互及老年运动-认知功能退化开展创新研究。通过整合多模态脑电网络分析技术,致力于揭示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网络动态耦合的生物机制,构建基于脑连接组学的精准干预体系。
核心研究方向包括:1. 血管衰老与心脑交互及脑网络重塑机制:探索心血管功能老化与认知障碍的关联机制及干预靶点;开发基于动态脑电网络特征的早期认知障碍生物标志物。2. 老年综合征及老年运动-认知双维障碍的机制及干预:基于多模态数据,构建步态-认知功能联合分析模型,揭示步态运动异常与认知衰退的共病机制。研究跌倒、衰弱、肌少症及步态异常的中枢神经机制,探索其与心血管衰老、炎症等的关联机制,早期识别及风险预警。3. 无创神经调控驱动的闭环心脑交互干预。
研究特色与优势:1.跨学科融合:整合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老年医学及生物工程学,推动“心-脑-体”交互机制的前沿研究。2.转化医学导向:从临床问题出发,结合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形成“机制探索-技术研发-临床应用”的闭环研究体系。3.先进技术平台:依托脑电和无创神经调控设备、步态分析系统、影像平台及人工智能算法,支持多维度数据整合与精准医学研究。
郑奇军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多年临床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心血管外科临床治疗经验,能独立完成法乐氏四联症矫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室间隔缺损合并弓中断矫治、瓣膜成形、各种瓣膜置换术(单瓣或双瓣+射频消融术,主动脉根部加宽)、冠脉搭桥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心脏移植手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心脏外科手术。年手术量400余例,手术成功率98%。2006年获博士学位,2010/01—2011/08在美国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作访问学者,2018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主要从事心脏及血管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熟悉Notch信号调控心脏组织微环境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固有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等)在心脏、血管的发育和保护中的作用。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论文多篇。
研究方向:心脏及血管保护研究。
杨明明
眼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博士,主任医师,临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岭南名医,深圳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入选深圳市卫健委菁英人才(学科带头人)计划,“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主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三级以上复杂手术逾5000例。主要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 从炎症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发致盲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葡萄膜炎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炎症相关性眼病方面陆续获得原创性成果,发现了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睫综合征的遗传易感性,定位并鉴定了补体相关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及致病机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11项课题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成果先后于美、印、韩、俄及香港等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发言,培养多名眼科博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①炎症相关性眼病的机制研究;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及抗炎治疗;③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数据的致盲性眼病预测模型和防控平台建设。
龚平
博士,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和暨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2012年博士(统招)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2013-2014年在美国加州Weil危重医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1年。主持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9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merg Microbes Infect、Ann Intensive Care、J Intensive Care、J Cereb Blood Flow Metab、Resuscitation、Shock、Am J Emerg Med等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 29篇)。担任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SCI收录)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编委,Critical Care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专家。参编《急诊医学》、《Textbook of Emergency Medicine (急诊医学) 》教材等论著9部。
研究领域:1. 心肺脑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程立新
研究员,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主任,深圳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零一学院学术导师。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领域为医学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AI和大数据技术从多源组学数据中识别稳定的分子标致物,预测各类临床结局。在生物医学数据的整合、映射、嫁接和信息迁移领域系统构建了成熟可行的理论体系。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篇(IF>300,h-index 27),包括Bioinformatics(6篇)、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6篇)、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Genome Medicine、BMC Medicine、Alzheimer"s & Dementia等;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元。现任 Heart & Mind 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客座编辑。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卫生经济学会卫生统计专委会常委。专长:生物信息与医学大数据。
研究领域:1. 医学大数据分析。2. 生物信息学。
李在望
主任医师、硕士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癫痫中心电生理室负责人,深圳市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脑神经电生理协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机制和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中枢神经损伤后胶质增生对神经修复的作用、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及脑外伤后癫痫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发表SCI论文22篇,主持国自然课题3项,省自然2项,深圳市科创委项目1项。获江苏医学科技奖、江苏省新技术引奖各一项。是江苏省“三三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获得者。
研究方向: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对神经修复的作用;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脑外伤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机制。
钟克力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主要学术任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EM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道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常委、深圳市医学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副主委等,自 2003 来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胃肠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对胃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本专业疑难杂症也有相当的临床经验,擅长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间质瘤、腹股沟疝、造口旁疝、腹壁切口疝的常规和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和综合治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 Int.、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研究方向: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消化道肿瘤病情检测中的应用,胃肠间质瘤的综合治疗。
李志杰
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药理系。现为深圳市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副研究员,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多肽和纳米抗体在肿瘤和炎症相关疾病中诊疗新策略的开发和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1)靶向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的纳米抗体的筛选鉴定和诊疗应用;(2)靶向肿瘤微环境各成分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肿瘤血管、肿瘤细胞外基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的多肽和纳米抗体的鉴定及发展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的新策略,为相关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3)炎症相关疾病的成像和治疗,发展基于纳米抗体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以及光声光热等治疗。已申请和授权相关专利20余个;先后承担国自然和多个省部级及深圳市医科院药物研发课题,并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要成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Advanced Science, Biomaterials, Biomaterials Research,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Small,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Cell Reports,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刘莹莹
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负责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在心血管超声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与科研经验,擅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肺动脉高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市级课题7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0万。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1区6篇),参编著作3部,国家级指南4项,标准3项,发明专利7项,软著3项,科技成果转化2项,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任国家超声诊断专业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超声医学学科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超声临床教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深圳市超声诊断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医师协会超声影像分会青委会副会长等。
研究领域:心血管超声;超声人工智能;超声分子影像。
姚君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联合博士后导师。2018年获得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2019年获得深圳市三八红旗手。2010年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市级基金5项,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共发表SCI收录29篇(第一或通讯作者),总影响因子106.8分,被著名期刊Gastroenterology(IF 20.77)2篇、GIE(IF 7.2)1篇、 Endoscopy(IF 6.108)1篇和Mol Pharm(IF 5.408)1篇。撰写的《携带h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小鼠溃疡性肠炎的研究》被评为2012年度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肠道微生态与免疫治疗。
何奕涛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暨南大学副教授,暨南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亚专科组长,神经重症监护室负责人,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卒中学会缺血性神经介入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兼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深圳市、院级项目共10项,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40余篇。
主要科研方向:1、脑血流动力学研究,尤其是头颈部血管超声医学影像的应用基础研究;2、脑静脉系统相关疾病机制研究;3、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4、重症脑卒中的多模态脑功能评价及脑网络研究。
刘利平
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临床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普通外科副主任、助理学科带头人,肝胆胰外科行政负责人。深圳市普通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家陈孝平院士和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赖宝山教授。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术精湛,曾获得深圳市首届“优秀青年医师”称号。2014年被评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人才”、2019年被评为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领军人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首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医院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委员会委员等职。。
徐正磊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为暨南大学及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院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幽门螺杆菌与微生态专业组成员,深圳市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主要从事消化道早癌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胰腺炎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消化内镜治疗的研究。主持省部级、市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专著4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7项。主持内镜治疗新技术6项,首创ECLR法治疗胃粘膜下肿瘤。获岭南名医称号。
研究方向:消化道早癌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胰腺炎发病机制及个体化治疗;消化内镜治疗。
李德锋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从事消化内科工作10年,主持省级及市级科研项目4项。主要从事炎症性肠病发生及发展机制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IF>10分6篇,多篇论文在Gastroenterology, Endoscopy,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发表。2018年参与执笔《ERCP 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及2020年参与执笔《消化内镜高频电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上海)》。2020年获得广州市医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刘惊今
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曾作为国家公派青年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心血管中心访学,香港大学麻醉系做博后工作。发表SCI收录英文期刊论文30篇;作为项目负责任主持9项科研基金(累积金额174万)。深圳市科创委项目评审专家。参与编著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2部。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获得黑龙江省医疗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实用型专利一项。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联盟第一届委员;CDQI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认证管理委员会深圳市秘书等。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心肌病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目前工作集中在机体代谢、运动以及神经递质等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的机制研究。
研究领域:心脏康复;糖脂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神经递质调节与心血管疾病。
彭松林
香港大学博士,主任医师,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称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留学2年,长期从事老年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和转化医学研究。近5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发表IF>10分一篇,通讯作者发表IF>10分1篇,IF>8分2篇,参与发表IF>10分2篇。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基金1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瑞士国家基金1项),广东省科研基金3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基金共9项,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基础学组委员, SCIOT中国区会员,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会员、美国骨矿盐学会(ASBMR)会员,国际骨科研究学会(ORS)会员。
李再尚
全球达芬奇机器人操作资格认证医师;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泌尿外科唯一全日制招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深圳市“优青”获得者;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青年医学人才。2018年入选 CSCO “35under35”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100强;2022年入选 CSCO “35under35”优秀青年肿瘤医生提名;2022年入选 第六届“南粤青年好医生”。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分会 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基础学组 委员等社会任职1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深圳市优青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人民医院“五个三”重大科研项目;院内临床研究1项,研究经费356万。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CANCER COMMUN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 20余篇,总影响因子>150分。研究成果奠定第八版阴茎癌AJCC-TNM分期系统;多项研究成果被NCCN指南、EAU-ASCO指南、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Campbell-Walsh Urology》采用;多次受邀EAU、AUA、CUA等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免疫逃逸,免疫原发性耐药机制基础及其转化应用。
黎海莉
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妇科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她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与临床经验,曾在国内外知名医院和学术机构工作。黎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疾病、产前诊断等多个方向,尤其在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黎教授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致力于探索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和早期诊断方法,推动妇科疾病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多次获得科研奖励。黎海莉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学以及产前诊断等领域,
具体包括:卵巢癌的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妇科疾病中的非编码RNA研究;妇科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
戴中亮
麻醉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全国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麻醉医师协会理事、深圳市精准医学分会常委。有丰富的麻醉临床和科研经历。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课题、深圳市临床科研3030项目等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发表过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本团队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麻醉药对阿尔兹海默症影响,能量代谢与围手术期脏器保护。
任莉莉
肿瘤免疫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靶向肿瘤新抗原/相关抗原的肿瘤免疫治疗综合技术平台的构建及临床研究、肿瘤微环境浸润T淋巴细胞的激活及衰竭机制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等。生物治疗室先后获批广东省干细胞与细胞治疗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干细胞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免疫细胞治疗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储备有肿瘤新抗原负载DC疫苗治疗技术、针对实体瘤新抗原的TCR-T细胞治疗技术、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过继治疗技术等世界先进技术。
主要开展:①TCR-T细胞治疗实体瘤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②肿瘤DC疫苗临床研究;③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前及临床研究;④高压氧治疗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
王晓
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临床药学重点学科助理学科带头人。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省市级基金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已授权6项。获得“深圳市后备级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称号,担任深圳市药学会循证药学与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团队主要聚焦于肿瘤药理学及个体化用药研究,
包括:(1)抗肿瘤药物药理研究;(2)个性化的精准时序治疗;(3)临床大数据挖掘及新型癌症标志物发现。
邹畅
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食药促进会细胞医药分会副主委,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深圳分中心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病病毒肿瘤分会青年副主委,广东省转化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深圳市抗癌协会基因检测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候任主委。主要从事实体肿瘤个性化用药与精准医学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通过阐明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解析肿瘤微环境的区域异质性、发现诊疗新靶点及其分子机制;2)基于功能组学动态筛选临床肿瘤个性化用药新策略;3)液体活检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临床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重大课题 12 项。近五年来在在包括Cell、J Exp Med、J Thorac Oncol、Nat Commun、Cancer Research、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期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肿瘤研究相关SCI论文50余篇(IF ≥ 5,40篇,IF ≥ 10, 20篇,IF≥20, 9篇),他引近4000次,H-index 为34,i10-index为59。申请相关专利35 项,已授权 21项,其中四项精准用药相关专利已经进入临床转化,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黄维
医学博士,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院内感染流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院内感染暴发分析(传染源追踪、传播路径鉴定)、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致病机制以及新型抗生素及抗生素增效剂的研发。欧洲临床微生物与传染病学会会员,先后在结核病(Tuberculosis)、美国呼吸与危重症(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多项深圳市科创委及横向合作项目。同时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及西班牙萨拉格萨大学展开多项国际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项目5项,横向合作项目1项。
戴凌云
新加坡国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特聘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临床副教授,入选广东省和深圳市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ell, Cell Syst, Nat Protoc, Annu Rev Biochem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市级项目5项,参与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和卫生部重大项目2项。受聘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委员、Journal of Pancreatology期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Interdisplinary Medicine期刊青年编委。聚焦肿瘤、衰老和感染等重大疾病,关注细胞命运和蛋白动态,联合运用高精度定量蛋白质组学、单细胞组学、细胞热转变分析(CETSA)、生物信息与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
主要致力于:1)利用MS-CETSA、ABPP等化学蛋白质组学手段系统性探究小分子药物、天然产物和代谢物的作用靶标及药理作用;2)寻找肿瘤、衰老和感染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靶点蛋白,系统地解析蛋白表达水平与“原位”结合态的变化,并开发相应的干预策略。
阳芳
北京大学博士 ,皮肤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遗传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肿瘤组委员。主要从事皮肤遗传罕见病的诊疗及致病机制研究,脱发和特应性皮炎的研究。明确了掌跖角化症-脱发综合征2型和毛囊痣的致病基因,从遗传方面对脂代谢途径在皮肤角化和脱发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课题3项,近3年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JAMA Dermatology,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10余篇,曾参编参译书籍《遗传性肿瘤遗传咨询》 和《皮肤病治疗学—最新偱证治疗策略(翻译版)》。
方向:1.遗传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研究;2.毛囊发育、再生和病理及脱发机制; 3.特应性皮炎的机制研究 。
李佑生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硕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深圳市首届十大杏林名医,连续2届“胡润·中国平安好医生”。擅长肾病、代谢病与脾胃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国家及省级、厅级科研项目10项,参与10余项,获科研成果奖6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分会委员、肾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七届、八届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肾病、代谢病。
肖克峰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医附属第一医院 泌尿外科科室顾问(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编委,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编委,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会员,国际尿石联盟委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访问学者,中国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良性前列腺增生联盟 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结石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分会常委 泌尿外科学组副组长,深圳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 会长。
袁杰
满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深圳市卫健委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副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主持科室疑难、危重症的救治工作,尤其在结构性心脏病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房颤心源性卒中预防的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介入诊疗以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急性心梗室间隔穿孔的介入治疗,心肌病心衰、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申报多项新技术,并带动学科整体发展。以传帮带的模式培养科室年轻人从事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加强科室人员梯队建设,多次获评院校两级优秀医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获评“岭南名医”,“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2024年获“中共深圳市委卫生工作委员会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科研教学方面,主要研究方向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先后培养20余名硕士研究生,先后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以及省部级课题,曾荣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和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近三年分别在《Adv Healthc Mater》、《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se Reports》、《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Genes & Disease》、《ACS Nano》等SCI收录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执笔一部专家建议,参与4部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撰写。参编一部《右心与肺血管病患者健康管理丛书》,参与一项实用型专利的申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右心与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组培训导师、国家心血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泛血管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朝晖
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临床泌尿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人。1998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一系,2003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William Beaumont医院泌尿外科从事international research fellow工作,研究泌尿外科微创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现任担现任担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机器人学组委员,中国性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外科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工程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超声学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治疗超声专业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医学机器人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武汉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武汉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疾病的微创治疗,泌尿外科肿瘤的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治疗。
刘冬舟
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常委,深圳市特聘人才(C类),深圳市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会长。《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内科学》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经费500万元),近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风湿病领域顶级期刊Ann Rheum Dis(IF=27.973),参编专著6部。
研究方向: 1.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研究。 2.风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临床应用。3.风湿病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与管理。
康慧聪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持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记忆与老龄中心(Memory and aging center, MAC)访问学者。中国卒中学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谭基金癫痫外科专委会委员、精准医学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脑电/磁信号的神经系统疾病脑网络机制、早期诊断及靶向神经调控研究;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偏头痛及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研究;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网络及分子机制研究;神经疾病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环路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常见病多发病子课题1项,省级项目2项,院级项目1项,总在研项目经费超过300万。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Advance, IEEE Trans Med Imag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等主流或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7篇。
李晓梅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病理科主任,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近30年,积累丰富的疑难病理诊断经验,随着亚专科病理发展,在乳腺,妇科,呼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具有较深造诣,获得省内外专家及患者的认可。至今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对患者始终贯彻最优质的服务理念,建立多种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加快活检组织及免疫组化的诊断时间,缩短住院日。术中冰冻诊断经验丰富,为外科手术保驾护航,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赞誉。2022年获得”第二届龙江名医”殊荣,2024年获深圳市特聘B类人才。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24年参与国家基金委“天元基金”指南立项。2021年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的制定。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1篇为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3。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名,任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规培基地主任。研究方向肿瘤侵袭,主要是肺癌,乳腺癌及消化道肿瘤及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等。
何婉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临床肿瘤学系,紧跟国际医疗最新进展,开展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负责肿瘤内科三病区患者的诊疗工作,及肿瘤内科科研管理工作。主持开展新技术3项,解决疑难重症病患100例次以上,年度医疗查房260次以上,年度会诊次数在240例次以上,抢救重病患在50例次以上,指导规培学员10人,教学查房或讲课24次。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CSCO)评审专家,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消化肿瘤综合治疗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深圳市胃肠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第二届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伦理委员会成员。
董发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市菁英人才,曾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习。擅长腹部、浅表及肌骨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研究方向聚焦医工交叉与智能超声领域,发表AI相关SCI论文80余篇(含MIA等顶刊),2024年入选高影响力论文TOP22。2024超声领域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中国区TOP10、总数第1、被引用次数第1。《超声图像人工智能标注系统》成果转化,超声皮肤AI评估设备推动医美评估"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总经费200万+),获广东省适宜技术推广(肌骨超声诊疗一体化应用)1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优秀个人成果奖1项。软著4项。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浅表与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肌骨超声专委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多学科形体管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人工智能临床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医学成像技术、超声仪器研发、图像重建、图像处理、影像组学。
陈善泽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项目申请人于2015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Helmholtz Munchen Zentrum,呼吸疾病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Prof. Dr. Silke Meiners,ERJ副主编),曾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副研究员。现为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PI,南方科技大学和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申请人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巨噬细胞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或通讯(含共同通讯)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STTT,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Part Fibre Toxico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Materials Today Bio, Cell & Bioscience等杂志累计发表SCI论文20篇。参编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国自然面上基金国自然青年项目、广东省面上、深圳市重点等多项课题。
研究方向:1)呼吸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药物靶点发现;2)呼吸系统疾病的表观调控机制;3)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多组学队列的研究;4) 巨噬细胞免疫与慢性呼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