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武汉
2人
全职
职位类别:
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团队拟招聘铁-碳-磷多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协同循环、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环境界面化学与模型、中低产田改良与产能提升等方向博士后3名。 一、合作导师介绍 谭文峰,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水土界面过程与土壤健康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欧盟 “土地退化” 等项目20 余项。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科院 “百人计划” 等。在Nat Food、Nat Commun、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Geochim Cosmochim Ac、Soil Biol Biochem、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万彪,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20年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21至2024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地球表生环境中铁-碳-磷多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协同循环研究。主持多项美国、法国、英国等同步辐射项目,涉及同步辐射吸收谱、同步辐射成像等技术。在Environ Sci Tech、Geochim Cosmochim Ac、Environ Int、Eur J Soil Sci等主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汪明霞,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污染元素和养分元素在土壤界面的反应过程、作用机制、生物有效性及其模拟。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核心攻关、湖北省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在Environ Sci Tech、Environ Sci Nano、Geoderma、Agr Ecosyst Environ 等本领域主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等10件。 二、应聘条件 【基本要求】 1. 已获得(博士毕业三年内)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2. 对土壤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探索精神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沟通和写作能力,以第一作者在本专业领域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 4. 做事有条理,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主动学习能力强。 5. 身体健康,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无违法犯罪记录。 【专业背景要求】(满足一个方向即可) 方向一:生物与非生物作用共同介导下铁-碳-磷多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协同循环 方向二:微生物铁氧化作用下细胞碳-矿物铁空间构造特征与互作机制 方向三: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共同驱动下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方向四:先进光谱、高分辨成像技术在土壤学及地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方向五:不同种植体系下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与稳定机制 方向六:集约化种植土壤退化过程与生态调控 方向七: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方向八:大数据驱动下的土壤界面反应过程及其模型构建 三、待遇及科研支持 1. 按国家及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管理规定享受博士后薪酬福利政策,学院与合作导师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情况另给予额外资助,总计税前最低年薪22万元。学校解决子女入学、入托,提供租房补贴。 2. 推荐优秀申请人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省级博士后项目。 3. 推荐并支持在站博士后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校等各类项目。在站期间能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或博士后基金者,及以实验室为依托在知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有相应的科研奖励。 4. 团队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场所与科研支持,共享实验设备与运行平台。 四、应聘材料 1. 应聘人提供详细简历,包括含出生年月、学习及工作经历(从大学起)、研究经历、科研成果(重点介绍)、熟练使用的实验技术、通讯地址、联系邮件或电话、半年内免冠近照等信息。 2. 应聘人的代表性论文、未来研究计划、学术奖励等学术水平相关材料。 3. 应聘人认为其它有必要附上的证明材料。 五、联系方式 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以及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共同发送给tanwf@mail.hzau.edu.cn(谭文峰老师),biao.wan@mail.hzau.edu.cn(万彪老师)和wangmx@mail.hzau.edu.cn(汪明霞老师)。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姓名。我们将根据材料对所有应聘者进行初选,通过初选者将电话或邮件通知面试考核,并据综合结果选择录用。未通过者,不再另行告知。申请材料恕不退回。
专业要求:不限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
行业: 娱乐/体育/休闲 规模: 100-200 性质: 事业单位 当前职位: 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团队诚聘博士后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生物学、园艺学和作物学学科群、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21年4月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等5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29418人,其中本科生18906人,硕士生7596人,博士生2478人,留学生438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2642人,其中教师1635人,教授49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7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0个。 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9个,部省级研发中心3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3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十三五”期间获批科研项目6318项,经费43.73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发展愿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