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脑所简介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CIBR)是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宗旨是瞄准世界脑科学前沿和国家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的战略急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脑科学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在脑科学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成为面向科技前沿的世界一流脑科学研究研发机构。
研究所重点聚焦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神经科学新技术、神经计算与神经编解码研究四大研究方向。
唐毅实验室简介
唐毅教授课题组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干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6项。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基于动物和人源细胞模型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
2. 以认知训练和经颅电刺激为代表的非药物干预的早期疗效和神经机制研究;
3. 基于神经电生理和感知觉的认知障碍疾病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研究;
4. 全国多中心认知队列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
唐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唐毅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教育部人才项目特岗学者。
在Alzheimer’s & Dementia、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Molecular Psychiatry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先后当选Alzheimer’s Association,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PIA Program Chair,国家卫健委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与脊髓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和北京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等。
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和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十大杰出神经内科医师青年医师奖,2019年获得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获批教育部人才项目特岗学者,2022年获批青年北京学者,2023年入选首届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023年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实验室研究详情见:
https://ccmu.teacher.360eol.com/teacherBasic/preview?teacherId=11518
↓或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招聘岗位及要求
博士后
基本要求:
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
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学术作风端正、严谨;
国内外高水平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机构毕业取得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至少1篇,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招聘方向一】
方向介绍:基于动物和人源细胞模型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研究免疫、代谢等机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岗位要求: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神经科学、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有相关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者优先。
【招聘方向二】
方向介绍:认知训练和经颅电刺激的早期疗效和神经机制研究。建立认知障碍疾病新型认知训练方案和经颅电刺激方案,研究其在痴呆前阶段患者和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岗位要求:获得或即将获得神经内科、神经科学、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掌握电生理技术者优先,具有相关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者优先。
【招聘方向三】
方向介绍:基于神经电生理和感知觉的认知障碍疾病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研究。从感知觉和脑信息加工出发,应用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等技术,探索阿尔茨海默病感知觉与认知加工缺陷的模式与机制。
岗位要求: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神经内科、神经科学、精神科、心理学、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掌握电生理技术和影像技术者优先,具有相关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者优先。
【招聘方向四】
方向介绍:全国多中心认知队列研究。研究中国认知障碍疾病的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岗位要求: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公共卫生、统计学、数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分析大型队列数据背景和相关论文发表者优先。
福利待遇
享受博士后流动分站统一基本工资、伙食补贴、基础奖金、绩效奖金,提供额外的绩效补助,详情面议;
提供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
1.博士后在站期间协助解决子女上学事宜;
2.享受职工工会节日福利;
3.积极支持个人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
工作地点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科路9号院3号楼---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申请方式
申请材料:
1.个人简历;
2.博士论文摘要;
3.发表(含录用)论文及授权专利清单;
4.曾参加或承担的主要科研工作简介、成果业绩。
联系方式:
应聘者请发送以下材料至tangyi@xwhosp.org,邮件标题请按“博士后+姓名+专业+授予学位的单位+手机号”格式填写。
课题组联系人:
联系人:唐老师
邮箱:tangyi@xwhosp.org
报名时间:
即日起接受报名,课题组常年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