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
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高校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
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陕西省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建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筑学入选有望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教育部授予首届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一、招聘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身心健康。
2.海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
3.符合招聘岗位要求,能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5.应届博士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博士后、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业绩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二、招聘岗位类型及待遇
(一)长聘岗位
1.讲席教授
岗位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自然科学领域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外战略科学家。
岗位待遇:年薪10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400万元;科研费1500万元。
2.领军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交叉领域和“卡脖子”难题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能力;在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有突出建树,受到业界公认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获得者(排名第一)。
岗位待遇:年薪7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300万元;科研费1000万元。
3.拔尖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取得突出成果的能力;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业界认可的成果。
岗位待遇:年薪5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200万元;科研费500万元。
4.强基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突出贡献的能力;在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培育优秀青年人才、承担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岗位待遇:年薪38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100万元;科研费200万元。
5.长聘副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任职资格。在所从事科研领域中获得较高学术成就,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省级青年专家、省级青年人才。
岗位待遇:年薪25~3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50万元;科研费50万元。
(二)准聘岗位
6.准聘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任职资格。在国家重点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和较大社会影响的国家级青年专家、国家青年人才和地方领军人才。
岗位待遇:年薪30~4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80万元;科研费100万元。
7.准聘副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岗位待遇:年薪20~25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20~40万元,科研费20~40万元。
8.助理教授
岗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教学科研能力和潜力突出的人才。
提供待遇:年薪12~20万元;安家费及购房补贴5~20万元,科研费5~20万元。
(三)师资博士后岗位
岗位要求: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
岗位待遇:年收入20~25万元,科研费5万元,享受科研工作室、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出站入职后,可按准长聘岗位引进管理。
三、应聘流程
(一)应聘人员报名
应聘人员请将简历投递至zhaopin@xauat.edu.cn,并在邮件主题中标明应聘学院名称(只能选择一个学院进行应聘),要求个人简历信息真实、有效、完整。
(二)资格审查
学校根据应聘条件、岗位要求、队伍建设需求及学校有关规定,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初审合格者简历将转递至相应学院,不合格者不再单独反馈。
(三)综合评价测试
学院对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心理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及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形成初步聘用意见,报学校审核批准。
(四)公示签约
学校研究确定的拟聘人员,在人事处网站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用的,需在一个月内签订就业协议。
(五)聘用报到
拟聘人员须体检合格,并将人事档案转寄至我校,同时持相关材料到人事处签订聘用合同,办理报到手续。
四、招聘需求专业或方向
学院 | 需求专业或方向 | 需求人数 | 学院联系人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城乡规划及其相关专业、风景园林及其相关专业 | 5 | 029-82202943 邹老师 |
土木工程学院 | 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11 | 029-82202947 张老师 |
环境与市政 工程学院 | 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大气、土壤、环境健康、公共卫生、固废等方向)、生态修复、流域治理 | 12 | 029-82202729 刘老师 |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智能与信息化(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热工及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 | 6 | 029-82203401 叶老师 |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 相变材料、气固两相流、工业固废资源化、硅酸盐工艺技术、陶瓷与耐火材料(高温陶瓷材料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新型耐火材料应用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方向)、建筑材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功能型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新型建筑材料等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一体化方向)、凝聚态物理、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制氢、催化、生物质能)、锂离子储能电池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环境材料 | 9 | 029-82202600 史老师 |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城乡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工程法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与智能决策、资源系统优化与管理等);工商管理(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工程财务与审计等);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贫困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乡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交叉学科(人工智能等) | 8 | 029-82202249 王老师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微机电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 | 10 | 029-82202535 15802909216 张老师 |
冶金工程学院 | 冶金工程(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加工工程(材料成型、金属材料) | 9 | 029-82202923 姚老师 |
信息与控制 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专业 | 9 | 029-82202537 张老师 |
艺术学院 | 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戏剧影视学/电影学 | 3 | 029-82202584 党老师 |
理学院 | 数学、物理、力学、制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 | 8 | 029-82202739 史老师 |
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法理学、行政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影视文学 | 3 | 029-82202703 裴老师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 | 4 | 029-82202228 谌老师 |
资源工程学院 | 矿业工程(矿山智能科学与工程、矿床开采科学与技术、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矿物分离科学与工程、矿物材料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筑安全工程、城市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金属矿山安全技术与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 9 | 029-82203408 万老师 |
公共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 | 029-82203303 郭老师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不限 | 8 | 029-82203377 13571928275 刘老师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学等相关学科 | 1 | 029-82205606 郭老师 |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 | 经济学(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农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历史学(历史地理、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学)、城乡规划学 | 根据需要 | 029-82202540 陈老师 |
交叉创新研究院 | 考古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林业工程、林学 | 根据需要 | 029-82202096 陈老师 |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池老师(高层次人才办公室)
韩老师(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电话:+86-29-82202184
+86-29-82202083
联系邮箱:zhaopin@xauat.edu.cn
应聘网址:http://rsc.xauat.edu.cn
学校简介
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双中心”城市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区。学校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是我国著名的土建“老八校”之一和原冶金部直属重点大学,是陕西省、教育部和住建部“省部部”共建高校。面向未来,学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立足行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推动构建“11445”发展新格局,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学科突破,优势彰显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建筑学入选有望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现有博士点10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取得重要突破,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取得预期成果,“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优势更加彰显。工程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8‰,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00名。学校统筹推进“四+”转型升级,建立交叉创新研究院,探索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科研机制,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立德树人,木参九天
学校现有21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2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10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学校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国家优秀教材奖3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20位。学校持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实施本博贯通培养。学校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包括13名院士在内的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人才强校,师资雄厚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人才跃升”工程,对引进人才实行准长聘岗位管理和高年薪制待遇,有效吸引激励稳定人才;实施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搭建人才集聚平台,产出一流成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有尺度有温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路径多元、不拘一格;构建“青蓝学者”、“雁塔学者”、“圭峰学者”三层次特色化阶梯式“优秀青年学者”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加快成长。学校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人才近20人,以院士,国家特支领军、青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等领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
科技报国,服务发展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学探索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学校建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智库、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3个。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和“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获批陕西省首家“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省高校第一批大学科技园,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以人为本,全心保障
学校大力加强优质基础教育平台建设,人才子女可享受全省领先的附属中小幼基础教育资源。附属中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附中学子多人考取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近半个世纪以来,附小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校风和全省前列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陕西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西安市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先进学校”;附属幼儿园是“陕西省示范幼儿园”。全过程高质量基础教育保障人才无后顾之忧潜心教学科研,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